讓關節炎不會找上你


 


http://m.commonhealth.com.tw/ 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 5017316


 


1070歲以上老人,就有7個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。 更糟的是,關節軟骨磨損的時間表已經提早到二、三十歲, 怎樣才能將老化的發條轉慢,讓關節炎晚點找上你?


 


2011-06-21 康健雜誌 62    /張曉卉


 


你步履輕快地走過青春年少,跨入社會,大踏步地趕赴一場場的工作會議,在跑步機上揮汗、有氧舞蹈課裡跳躍,看不見年齡對身體有何威脅。


 


如今,年過3040,或者接近50歲,歲月的秤錘逐漸累積出重量,開始在你的皮膚、大腦、乃至於肌肉骨骼悄悄刻出痕跡。當身體發出肩膀痛、手麻、腰痠背痛、膝蓋痠軟無力等訊息,退化性關節炎(degenerationjointdisease,DJD,又稱為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,OA)可能已經找上你。


 


關節炎可說是全球慢性流行病。世界衛生組織指出,目前全球約有3.5億人患有關節炎,到2020年,將會躍升至5.9億,屆時,全世界每5人就有1人是關節炎病患。


 


麥可喬登也有關節炎


 


關節炎是老年人行動不變的頭號原因。尤其是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病率,是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,50歲的人發生比例約15%;但年過70歲,10個老人家裡就有7個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,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長祐表示。


 


不過,也有研究指出,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家專利,過度使用、受傷,肥胖、慢性病、體質虛弱或缺乏運動、基因遺傳等,會讓關節軟骨磨損時間表提前到二、三十歲,使人未老關節先衰。


 


年輕時激烈衝撞,關節曾因車禍或運動傷害,可能在中年就結出關節退化的果。美國籃球天王麥可喬登靠球技賺盡榮華富貴,附帶收穫是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在40歲報到。


 


貨運或搬家工人的退化性關節炎,是長期外力加重了全身關節負荷;而體重過胖則是自身加諸關節難以承受之重。萬芳醫院復健科主任劉燦宏提及一項研究發現,雙胞胎裡體重比較重的那個,得到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比另一個大1.7倍。


 


還有些人是先天骨關節結構不良。美國哈佛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歐爾森,針對一群在4050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家族研究發現,至少有3種基因造成這些家族成員的軟骨比一般人早出狀況,軟骨正是退化性關節炎最開始破壞的地方。「確實有些病人沒有什麼環境因素,但手指遠端關節特別粗,或者脖子很早就長骨刺,應該和遺傳有關,」蔡長祐說出他的觀察。


 


女人得退化性關節炎比例比男人高2倍,「主要是因造物主考慮女人有生孩子天職設計了比較寬的骨盆,但對雙腿壓力未必有利;其次,女人肌肉比例比男人少,支撐關節力量較弱;還有雌激素與骨質和軟骨代謝相關,更年期過後會加速軟骨退化;而影星珍芳達的有氧健身錄影帶,讓不少追求窈窕的女性年輕時就扭傷膝蓋,關節提早衰弱,」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克 利佩爾 醫師說。


 


另外,糖尿病、痛風、或關節曾受感染等病變,會加速關節損耗,「退化性關節炎可說是一切關節破壞修補的最後結果,」蔡長祐總結出退化性關節佔所有100多種關節炎病人數一半的理由。


 


一切從軟骨開始


 


退化性關節炎可能會侵犯身體的任何關節,最常發生在頸椎、背椎、髖關節、膝關節等支撐全身重量的部位。


 


最先是軟骨出了毛病。「軟骨的變化早在X光片顯現出來前便已經發生,」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出版的《關節炎》一書指出。


 


軟骨是襯於骨頭關節面的結締組織,由軟骨細胞、水、蛋白質、醣類所構成,它就像個有緩衝功能的軟墊子,當軟骨因為前面種種因素退化,磨損趕不上修復速度,厚度變薄失去彈性,關節腔變窄,進而刺激硬骨邊緣增生長出贅骨;當軟骨損耗到硬骨摩擦硬骨,骨頭就會受傷,引起疼痛。


 


且軟骨磨損時會產生軟骨屑,身體的白血球會趕過來吞噬軟骨屑,關節腔裡的蛋白酵素增加,造成腫熱痛的發炎反應。


 


病變過程若發生在頸椎、腰椎軟骨,使得椎間盤狹窄,硬骨向外增生,就是一般說的骨刺。當骨刺壓迫頸部神經,會出現肩膀痛、手麻、肌肉無力症狀;壓到腰椎神經,會有腰痠背痛、雙腿無力、疼痛等問題。


 


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髖關節和膝蓋,會讓病人在站著或走路時不舒服,疼痛,關節劈啪作響,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,活動受限制,關節變大變粗。


 


尤其是構造精密、最容易受傷、承受身體最大負荷的膝關節(見「一分鐘醫學常識」),發生退化性膝關節炎,最先就是疼痛,屈膝蹲下、上下樓梯、坐下後站起來到後來連走路都痛,行動愈來愈受限,常會用不正確姿勢減輕膝蓋壓力並維持平衡,久而久之,雙膝變形,變成O型腿。


 


有什麼方法可以阻止關節退化,返老還童?


 


讓關節永保年輕的秘訣


 


「只要有關節,就會退化,」台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一語道出無情自然法則,「但正確的使用、保養,可以延緩退化的速度,即使退化,還是可以照常使用而沒有不舒服的,」她說。


過重請減肥:減重就是為關節減壓。


 


均衡飲食:目前尚無科學研究顯示,哪些特定食物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疼痛或發炎症狀,梅約醫學中心指出。一些醫師會建議病人多吃水果、蔬菜等含豐富抗氧化劑的食物,好減輕自由基對關節破壞;綠茶、全穀類、柑橘類、草莓和櫻桃等含有生物類黃酮,有增強關節內膠質功能;深海魚裡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前列腺素作用,減輕關節發炎。


 


要少吃的是高糖、高脂肪食物。因為醣和脂肪與軟骨代謝有關,血糖或血脂肪濃度太高,會改變軟骨結構,使得軟骨載重力變差, 蔡長祐 醫師解釋。


 


若有關節外傷、發炎,應該就醫治療好,以免舊傷成關節炎痼疾。天冷時注意關節保暖。


 


平時少做蹲、跪等姿勢。有研究認為,日本人生活裡習慣跪姿、印度人常跪拜及蹲著如廁,和他們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比例偏高有關。


 


若關節曾受傷,要避免慢跑、蹲跳、登山、球類運動等增加關節負荷的運動。


 


有益關節的運動:運動可以使關節周圍的肌肉、肌腱、韌帶強壯有彈性,支撐、維持關節穩定的力量。長期臥床不動,肌肉力量會以每天3%的速度削弱;不運動肌肉關節愈僵硬,愈容易生鏽。


 


延緩關節退化的運動,首推健走、游泳、水中運動、騎單車。走路、騎單車對關節壓力較小,可以增進心肺功能,骨質密度,幫助肌肉關節攝取營養,增進柔軟度和平衡,不會踉蹌跌倒。如果不會游泳,可做水中運動,例如在水中走路,對關節特別好,因為身體在水中的浮力,可以減輕關節壓力,且提供強化肌力的阻力。


 


鍾佩珍醫師提醒,如果是中年後才決定培養運動習慣,不要一開始選長途慢跑,關節會受不了。


 


不管做哪種運動,記得要持之以恆,運動的頻率與時間,比運動的強度重要,是美國運動醫學會強調最新準則。


 


(審稿專家: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黃文男)


 


一分鐘醫學常識


 


最耐操的關節膝蓋


 


復健科醫師鍾佩珍指出,當我們躺著或坐著時,膝蓋的負重幾乎是零;行走時膝蓋承受的重量是體重的2倍;上下坡或樓梯、跑步約4倍;打球、投籃是6倍;蹲、跪姿是體重的8倍。


 


換算下來,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每上一階樓梯,膝關節就要承受280公斤,若體重過重20公斤,每踏出一階,膝蓋就得負重360公斤


 


關節炎是怎麼發生的?以膝關節為例


 


軟骨:襯於骨頭關節面的結締組織,由軟骨細胞、水、蛋白質、醣類所構成。它就像個有緩衝功能的軟墊子,當軟骨因為受傷、年齡或其他因素磨損,厚度變薄失去彈性,關節腔變窄,進而刺激硬骨邊緣增生長出贅骨;當軟骨損耗到硬骨摩擦硬骨,骨頭就會受傷,引起疼痛。


 


且軟骨磨損時會產生軟骨屑,身體的白血球會趕過來吞噬軟骨屑,甚而攻擊正常組織,刺激關節腔裡的蛋白酵素增加,造成腫熱痛的發炎反應。


 


肌肉:尤其是股四頭肌,是負責拉住膝關節主要肌肉,可以減少走路或跑步時對關節的衝擊。若股四頭肌無力(例如長期不運動),會造成肌腱損傷。


 


肌腱和韌帶:負責連結肌肉和骨骼,支撐關節,如果受損(車禍或運動傷害),容易使軟骨負荷過重,加速磨損。


 


資料來源:《時代》雜誌、台大醫院骨科 江清泉 醫師、《關節炎》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著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月兒像檸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